专委会及工作总结
专业委员会组织机构
第一届组织机构(2001-2007)
主 任: 汪国昭
副主任: 陈发来、王文平、胡事民、张彩明
秘书长: 胡事民(兼)
第二届组织机构(2008-2011)
主 任: 胡事民
副主任: 陈发来、王文平、张彩明、童若锋、吴宗敏
秘书长: 刘利刚
副秘书长: 刘永进
第三届组织结构(2012-2015)
主 任: 张彩明
副主任: 邓建松、韩旭里、廖文和、马利庄、童若锋
秘书长: 屠长河
副秘书长: 刘永进
第四届组织结构(2015-现在)
主 任: 陈发来
副主任: 冯结青、韩旭里、屠长河、汪国平
秘书长: 刘利刚、刘永进
-
专业委员会成员
现任专委会委员:
包芳勋 山东大学
鲍虎军 浙江大学CAD&CG国家重点实验室
伯彭波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
蔡占川 澳门科技大学
曹 娟 厦门大学
曹伟国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曹 沅 复旦大学数学系
曾晓明 厦门大学数学系
查红彬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学院
常锦才 华北理工大学
车翔玖 吉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陈宝权 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陈冲 中国科学院计算数学与科学工程计算研究所
陈发来 中国科技大学数学系
陈建军 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
陈小雕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陈志华 华东理工大学计算机系
陈中贵 厦门大学计算机科学系
迟 静 山东财经大学
储亚峰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汽研总院技术中心预研和基础技术研究院项目支持和技术管理部技术支持培训科
崔海华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电学院
戴 宁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电学院
邓重阳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邓建松 中国科技大学数学系
范 辉 山东工商学院 计算机学院
范树迁 电子科技大学
方林聪 浙江财经大学信息学院
方美娥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应用数学系
方贤勇 安徽大学
方 漪 青岛大学计算机系
冯结青 浙江大学 CAD&CG国家重点实验室
冯玉瑜 中国科技大学数学系
傅孝明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高珊珊 山东财经大学
高曙明 浙江大学CAD&CG国家重点实验室
高文武 安徽大学
高小山 中科院系统所
高占恒 吉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郭 强 山东财经大学
龚文勇 暨南大学信息学院数学系
韩力文 河北师范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韩旭里 湖南长沙中南大学应用数学与应用软件系
何发智 武汉大学计算机系
胡倩倩 浙江工商大学
胡瑞珍 深圳大学计算机与软件学院
胡事民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华宣积 复旦大学数学系
黄 惠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计忠平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纪秀花 山东经济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贾晓红-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江 平 合肥工业大学理学院数学系
康宝生 西北大学数学系
康红梅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李爱荻 大连铁道学院数学研究室
李宝军 大连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
李彩云 大连理工大学盘锦校区基础教学部
李桂清 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
李 华 中科院计算所
李会江 广州中望龙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李军成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数学系
李宗民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
李 重 浙江理工大学理学院数学科学系
李 新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李雪梅 山东大学计算机学院
李维诗 合肥工业大学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
李亚娟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理学院
梁学章 吉林大学数学系
梁 云 华南农业大学
雷 娜 吉林大学数学学院
廖文和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学院
蔺宏伟 浙江大学
林俊聪 厦门大学软件学院
林建荣 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林 晓 洛阳师范学院
刘鼎元 华南理工大学应用数学系
刘 浩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电学院
刘 慧 北京化工大学理学院
刘 慧 山东财经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刘利刚 浙江大学数学系
刘秀平 大连理工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刘永进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龙勇 深圳市乔纳森科技有限公司
罗笑南 中山大学
罗钟铉 大连理工大学
吕 琳 山东大学计算机系
马利庄 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系
缪永伟 浙江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孟祥旭 山东大学计算机学院
孟兆良 ⼤大连理理⼯工⼤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南亮亮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牛志彬 天津大学
潘青 湖南师范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
彭国华 西北工业大学
齐东旭 中科院计算所/北方工业大学
邱泽阳 兰州交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盛 斌 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系
沈莞蔷 江南大学
申立勇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施锡泉 大连理工大学应用数学系
寿华好 浙江工业大学
舒振宇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
宋 鹏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宋瑞霞 北方工业大学理学院数学系
苏本跃 安庆师范学院
苏志勋 大连理工大学
孙晓鹏 辽宁师范大学计算机应用研究所
孙家广 清华大学软件学院
孙 伟 中山大学软件学院
檀结庆 合肥工业大学
唐 敏 浙江大学
童若锋 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
屠长河 山东大学计算机学院
汪国平 北京大学人机交互与多媒体实验室
汪国昭 浙江大学数学系
汪嘉业 山东大学计算机科学系
汪 俊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王 斌 清华大学软件学院
王国瑾 浙江大学数学系
王 辉 石家庄铁道大学
王美珍 北京中科院计算所CAD&CG学报编辑部
王清辉 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王文平 香港大学计算机科学系
王旭辉 合肥工业大学数学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
吴春林 南开大学
吴宗敏 复旦大学数学系
吴梦合 肥工业大学数学学院
伍铁如 吉林大学数学研究所
席 平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肖春霞 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
谢 进 中国科学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
徐 岗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
徐 凯 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徐文鹏 河南理工大学
徐雪妙 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许金兰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严冬明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杨勋年 浙江大学数学系
杨义军 山东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杨周旺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
尹宝才 北京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
原 达 山东烟台山东工商学院计算机学院
张彩明 山东大学计算机科学系
张贵仓 西北师范大学
张宏鑫 浙江大学CAD&CG国家重点实验室
张 慧 清华大学软件学院
张洁琳 大连理工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张举勇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张 磊 西安交通大学电信学院
张 莉 合肥工业大学数学学院
张丽艳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CAD/CAM工程研究中心
张玉伟 齐鲁工业大学
张云峰 山东财经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章仁江 浙江工商大学数学系
赵海英 新疆师范大学
赵秀阳 济南大学信息学院
郑红婵 西北工业大学
郑建民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
周元峰 山东大学
朱春钢 大连理工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朱晓临 合肥工业大学
邹建成 北方工业大学基础学院
张小峰 鲁东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张德军 四川农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几何设计与计算专业委员会 简介
几何设计与计算专业委员会是经科技部和民政部批准成立的全国学术性群众团体,隶属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由从事几何设计与计算的教学、研究、开发与应用、生产及经营的人员与单位等组成。本会为自愿结成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宗旨是推动国内计算机辅助几何设计的研究及应用的发展;促进几何设计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企业管理人员紧密结合;解决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面临的有关问题,促进几何设计理论的应用与普及。本专业委员会挂靠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几何设计与计算专业委员会 工作
几何设计与计算专委会(Geometric Design & Computing,简称GDC)在2004~2008第四届理事会任期内主要的工作为开展广泛的国内、外学术交流,扩大了中国几何设计与计算方向在国内外相关领域的影响。主要工作包括:
(1) 每两年举办一次全国几何设计与计算学术会议,迄今已成功举办了三届;
(2) 每年举办一次几何设计与计算中韩双边国际会议(获得国家基金委的资助),迄今已成功举办了四届;
(3) 在2007年承办了国际著名会议ACM Solid and Physical Modeling 2007(这是该会议第一次在亚洲举办)。
(4) 在2008年承办了国际著名会议Geometric Modeling and Processing(会议论文发表上Springer出版的Lecture Notes on Computer Science系列上)。
(5) 在2008年举办了“几何造型的理论与方法”研讨会;
(6) 在2007年改选了几何设计与计算专委会委员,增补了12名委员;
(7) 在2008年增补了7名委员。
1、全国几何设计与计算学术会议
几何设计与计算专委会每两年举办一次该会议。
第一届会议由山东大学承办、青岛大学协办,于2002年6月1-3日在青岛召开。会议以“几何设计和计算理论及其在工业中的应用”为主题,结合工业设计中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和难点问题,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和讨论。会议将特邀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就几何设计和计算的最新动态和热点问题做专题讲演和报告。会议同时举办“计算机辅助几何设计”高级研讨班。
第一届会议组织机构情况如下:
大会名誉主席:苏步青 陈秉聪
大会主席:唐荣锡
副主席: 邵峰晶
程序委员会主席:孙家广
副主席:汪嘉业、汪国昭、方 漪
组织委员会主席:张彩明
第二届会议由中国科技大学承办,于2005年4月16日-18日在安徽合肥市和黄山市召开。会议邀请Bert Juettler等10多位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就几何设计和计算的最新动态和热点问题做专题讲演和报告。会议论文集由中国科大出版社出版,优秀论文被推荐到《软件学报》、《计算机学报》、《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图形学学报》、《工程图学》等刊物。
第二届会议组织机构情况如下:
大会主席:孙家广
副主席:常庚哲、汪国昭
程序委员会主席:陈发来
副主席:胡事民、王文平、张彩明
组织委员会主席:邓建松
第三届会议由西北师范大学承办,2007年7月15-22日在甘肃兰州市和敦煌市召开。会议邀请了CAD杂志主编Lee Kunwoo教授、香港大学王文平教授、浙江大学鲍虎军教授、清华大学胡事民教授、中国科技大学陈发来教授、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院高小山研究员、中科院计算数学研究所徐国良研究员、西北工业大学叶正麟教授、北京大学查红彬教授、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胡占义教授等国内外知名专家做大会报告。
第三届会议组织机构情况如下。
大会主席:孙家广
副主席:王利民、汪国昭
程序委员会主席:王国瑾
副主席:胡事民、张彩明、陈发来
组织委员会主席:张贵仓
第四届会议已确定由厦门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承办,定于2009年8月24-28日在福建省厦门市召开。会议将邀请法国Bruno Levy教授、中国科学院陈宝权教授、山东大学屠长河教授、清华大学胡事民教授、浙江大学刘新国教授等国内外知名专家做专题讲演和大会报告。
第四届会议组织机构情况如下。
大会主席:孙家广
副主席:胡事民、林亚南
程序委员会主席:王文平
副主席:胡事民、邓建松、刘利刚
组织委员会主席:曾晓明
2、中韩双边国际会议(Korea-China Joint Conference on Geometric and Visual Computing)
该会议每年举办一次,由中国和韩国轮流承办。中方人员均获得国家基金委的资助。
第一届会议在2005年8月24日~26日在Paradise Hotel, Busan, South Korea举行,由Hanyang University, Korea承办。大会主席Prof. Kunwoo Lee,Prof. Jia-Guang Sun。会议详细情况可以浏览网页:
http://voronoi.hanyang.ac.kr/kcjc05/committees.html
第二届会议在2006年8月23日~25日在中国浙江杭州举行,由浙江大学承办。大会主席Prof. Jia-Guang Sun, Prof. Kunwoo Lee,程序委员会主席Prof. Guozhao Wang,Prof. Deok-Soo Kim。会议详细情况可以浏览网页:
http://www.math.zju.edu.cn/ckjc06/
第三届会议在2007年8月22日~24日在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 Korea举行,由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 Korea承办。大会主席Prof. Jia-Guang Sun,Prof. Soonhung Han,程序委员会主席Prof. Hongbin Zha, Prof. Tae-wan Kim。会议详细情况可以浏览网页:http://plaza.snu.ac.kr/~kcjc07/
第四届会议于2008年8月25-28日在合肥工业大学召开。会议中方主席为清华大学孙家广院士,韩方主席为韩国科学技术院Soonhung Han教授,来自韩国、日本、德国和国内的近80名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其中国外代表40余人,教授、研究员32人。与会代表均来自所在国家的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包括:德国的达姆斯塔特工业大学、韩国的首尔国立大学、高丽大学、汉阳大学、忠南国立大学、韩国科学技术院,日本的东京大学,国内的香港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吉林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厦门大学、中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德国达姆斯塔特工业大学Ulrich Reif教授和香港大学王文平教授应邀分别作了题为“Analysis and Construction of Subdivision Algorithms”和“Computation and Properties of Centroidal Voronoi Tessellation”的大会报告。两位专家的报告高屋建瓴、深入浅出,分别对目前曲线曲面重建、可视化等领域的前沿问题进行了阐述,并对相关领域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与展望。会议期间还召开了“2008年几何设计与计算专委会年会”。 会议详细情况可以浏览网页:
http://www1.hfut.edu.cn/organ/ckjc2008
3、承办国际著名会议ACM Solid and Physical Modeling 2007
ACM实体与物理造型国际会议 (ACM SPM 2007)于6月4日-6日在清华大学召开,由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几何设计与计算专委会协办。来自美国、德国、法国、英国、加拿大、荷兰、意大利、希腊、以色列、新加坡、日本、韩国和中国的120余位代表参加会议。国际数学最高奖“菲尔兹奖”得主哈佛大学丘成桐教授、美国杜克大学Herbert Edelsbrunner教授、以色列理工学院Gershon Elber教授在会上做了特邀报告。
本次会议的荣誉主席为美国普渡大学Chris Hoffmann教授和清华大学信息学院院长孙家广院士,大会主席为计算机系胡事民教授和Stony Brook大学Hong Qin教授。清华大学副校长陈吉宁出席会议并致开幕式辞,孙家广院士向会议委员会主席等赠送了纪念品。
ACM实体与物理造型国际会议是国际几何造型领域的著名会议,2005年和2006年分别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和英国卡迪夫大学举办。此次是该学术会议首次在亚洲召开。
会议详细情况可以浏览网页:http://cg.cs.tsinghua.edu.cn/spm2007
4、承办国际著名会议Geometric Modeling and Processing 2008
“第五届几何建造型和处理国际学术会议(GMP 2008)”于2008年4月22日至25日在杭州市浙江大学成功召开。
会议由中国工程院孙家广院士担任大会名誉主席,由美国Rice大学Ron Goldman教授和浙江大学汪国昭教授担任大会主席,由奥地利Linz大学Bert Juettler教授和中国科技大学陈发来教授担任大会程序委员会主席。共有来自美国、英国、德国、法国、奥地利、以色列、日本、韩国、希腊、智利、新加坡、匈牙利、巴基斯坦等15个国家以及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国防工业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南大学、浙江大学等国内著名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代表,及来自香港和澳门地区的128名专家和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其中外宾42人,国内参会人员86人。出席大会人数众多,来源广泛,气氛和谐,学术氛围浓厚。
大会共收到全文117篇,录用正式论文34篇,短文19篇。内容涉及曲线曲面处理、数据插值、网格参数化、碰撞检测、曲面分割、变形、计算机动画、逆向工程、形状匹配、有限元分析及图像处理等。大部分为近年来的最新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研究水平。会议论文集由德国Springer出版社在Lecture Notes on Computer Science期刊上发表。部分优秀论文推荐至国际期刊Computer Aided Geometric Design, Computer-Aided Design, 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和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上发表。
大会还颁发了大会最佳论文奖,最佳学生论文奖和最佳墙报奖。大会期间,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几何设计与计算专业委员会还讨论了当年及未来几年的工作计划和安排。
会议详细情况可以浏览网页:http://www.math.zju.edu.cn/gmp2008
5、几何设计与计算专委会改选
在2008年第四届中韩双边国际会议上,召开了2008年几何设计与计算专委会年会,并对专委会进行了改选。专委会年会在合肥微商-诺富特齐云山庄召开,专委会委员陈发来、胡事民、刘利刚、檀结庆、童若锋、汪国昭、王文平、张彩明、邹建成,以及有关方面专家邓建松、高曙明、何发智、江平、苏本跃、屠长河、张宏鑫参加了会议。会议主要议题包括:
(1) 主任汇报一年来的专委会发展和开展工作情况;
(2) 通报2009几何设计与计算大会的筹备情况;
(3) 通报了中韩会议情况;
(4) 补选了专委会委员(增补了邓建松、高曙明、何发智、江平、苏本跃、屠长河、张宏鑫、纪秀花)
(5) 其他专委会有关事宜。
专委会改选结果如下:
第一届组织结构(2000~2008)
主任:汪国昭
副主任:陈发来、胡事民、王文平、张彩明
秘书长:胡事民(兼)
第二届组织结构(2008~2012)
主任:胡事民
副主任:陈发来、王文平、张彩明、童若锋
秘书长:刘利刚
副秘书长:刘永进
6、“几何造型的理论与方法”研讨会
2008年3月29日,下,由清华大学可视媒体研究中心、CSIAM几何设计与计算专委会、中国图像图形学会多媒体专委会联合举办的研讨班 “几何计算的理论与方法”在清华大学信息技术大楼顺利举办。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13所科研院校的相关教授和骨干博士生60多人参加了该研讨班。北京大学查红彬教授、清华大学胡事民教授、浙江大学刘新国研究员做了特邀报告。香港科技大学Oscar Au博士、信息产业部严寒冰博士等人做了讲座。研讨班参加人员就报告和讲座内容进行了充分的探讨和交流。
参加研讨班人员统计情况:
北京大学:4人;清华大学:10人;浙江大学:6人;
上海交通大学: 3人;中国科技大学:4人;
北京交通大学:7人;中科院软件所:4人;
中科院计算所:2人;中山大学:5人;
山东大学:10人;北方工业大学:6人;
河海大学:1人;北京师范大学:3人;
共:65人
特邀报告有:
(1) 计算机视觉与图形学中的几何计算与数字几何处理。北京大学查红彬教授做了特邀报告“数字几何处理的理论框架与关键技术”。该报告主要探讨了计算机视觉和图像学中一些几何计算问题的相互关系。几何学作为描述空间与形体的一种数学语言是计算机视觉和图像学的重要基础之一。计算机视觉和图形学的主要目的是理解和显示现实世界中存在的或人们所能感受到的三维世界,其中大量的处理过程都是基于空间几何关系与形体几何表示的计算。但是,大部分几何计算问题在其概念和算法上都具有不同的定义和目的,即使是现在倍受关注的数字几何处理研究仍未形成具有广泛共识的理论框架。该报告的目的主要是探讨计算机视觉和图像学中一些几何计算问题的相互关系,以便对数字几何处理中存在的关键问题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2) 特征敏感的几何处理。清华大学胡事民教授做了特邀报告“特征敏感的几何处理”。该报告主要介绍了特征敏感几何处理的研究框架。首先提出一个特征度量,给出一个特征敏感几何处理的研究框架。基于该框架,提出一种新的鲁棒地处理特征的整体形状的方法,在三维模型上得到了尖边、脊、谷和刺等特征区域。利用网格重剖算法获得基于特征敏感度量的各向同性网格。在此基础上,可通过局部邻域内的积分不变量识别多尺度的特征区域。在使用数学形态学的方法以及平滑操作实现特征区域的提取并进一步分类为一些基本的类型,例如脊、谷和刺等。在该研究框架下,还提出一种使用均匀节点向量和特征敏感的参数化方法进行B-样条拟合的方法;采用基于聚类的、自顶向下的层次化聚类方法,给出了一种新颖、自动的算法,将一个模型分割成有意义的部分。
(3) 基于微分属性的几何模型编辑与动画。浙江大学刘新国研究员做了特邀报告“基于微分属性的几何模型编辑与动画”。该报告介绍了目前几何模型编辑的编辑方法。主要包含三大类:自由变形方法,多分辨率方法和梯度域方法。其中,梯度域方法是自2004年开始发展起来的一类新方法,它通过研究变形函数的微分属性,即变形梯度,对变形结果进行优化,实现对几何模型的最优编辑。在梯度域方法里面开创性研究工作主要有:俞益洲等人的Poisson编辑方法,Sorkine等人的Laplacian编辑方法,和Sumner等人的变形转移方法。此后涌现出了大量的基于微分属性的几何模型编辑方法,统称这些方法为梯度域方法。在这个报告里,将以前面提到的三种方法为主要内容,对梯度域方法进行总结和归纳,分析他们的内在的异同点和优缺点,最后讨论梯度域方法的发展方向和潜在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