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几何设计与计算贡献奖获得者金通洸教授简介
金通洸先生出生于1934年11月。1957年由北京大学数学系毕业后任教于浙江大学。1987年晋升为教授,1997年底退休。金先生从70年代起就全力专注于研究从工业生产实际及计算机图形制作中提出的几何理论问题, 是我国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加工方面为数不多的早期成果获得者之一;其中, 螺杆泵螺杆的简易近似加工方法是他多次下厂调查研究后发现的, 后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专著,并获全国科学大会奖;隐式曲线的逼近和显示的TN方法对计算机绘图有重要作用, 后获浙江省优秀科技成果一等奖。此后多年中, 金先生一直致力于几何设计方法及其应用的研究。80年代他提出了揭示几何本质的Bézier曲线包络定理,在苏步青先生的论文和赴日报告中,被列为微分几何在中国发展第三阶段中的重要成果之一,并被写为金通洸定理; 80年代后期他致力于基于活动仿射标架跟踪的参数曲面求交方法的研究,并将其推广到方程组的迭代求解中。此外,他比国外学者在CAGD上发表的同类成果更早地提出了曲线割角生成方法及其光滑性的充要条件;他改进的双圆弧方法在成都飞机制造厂机身的光顺设计中获得成功应用。
金通洸先生学术思想活跃,善于独立思考,注重人才的全方位培养,常提及“要做好学问,首先必须做好人”,从德才两方面启发学生,培养了大批优秀科学工作者,其博士生胡事民现为清华大学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国家973计划项目的首席科学家;联合指导的博士生马利庄是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郑建民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教授。还有众多弟子如童若锋、陈凌钧、骆岩林、金建荣、杨勋年等活跃在几何设计与计算机图形学研究与应用领域。
过去的几十年间,金通洸先生和梁友栋先生等一起带领浙江大学数学系几何设计团队成为国内几支计算几何研究的主要力量之一,他们积极组织与参与计算几何协作组(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几何设计与计算专委会的前身)的活动,致力于国内外的协作与交流,在浙大组织了多次研讨会,为我国几何设计与计算机图形学的研究做出了杰出贡献。
鉴于金通洸先生的杰出贡献和成就,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几何设计与计算专委会授予金通洸教授第三届“中国几何设计与计算贡献奖”。